针对殡葬管理存在的体制不顺,政事不分等问题,必须顺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加快殡葬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的创新,推进政府管理法制化从根本上解决殡葬改革滞后的问题。...
“入世”已对中国的各行各业产生了相当大的冲击波,其中包括殡葬行业。现在殡葬业已不是“放开”或“不放开”的问题,而是如何实现“有序放开”的问题。事实上,在我国私有资本早已进入了这一领域。私有资本和海外资本的殡仪馆、公墓运营在全国作保守估计也不下150家。...
针对柳州市殡葬改革存在的宣传不到位等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殡葬改革形势任务的宣传力度。一要深刻认识人口众多和土地资源希缺是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难题,围绕“认识殡葬改革它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观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节约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减轻人民群众经济负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迫切要求进行宣传。要综合运用报刊、广播、影视等多种途径,宣传殡葬改革的意义,提高全民殡改意识,进而打牢殡葬改革工作的思想基础、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使殡葬新制度真正成为群众所认可并自觉自愿的行动。...
在我国的殡葬业管理中,民政部门在殡葬业监管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实际上,民政部门既是监管者又是从业者,存在定位不当的问题。...
殡葬文化,即人们在殡葬观念、殡葬操作和殡葬实物中所表现处理的一整套价值认知系统。殡葬文化有着多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在殡葬中就是具有不同的殡葬方式。殡葬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殡葬文化都存在差别。尽管如此,殡葬文化也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具体有以下几点:...
殡葬设施包括殡仪设施和安葬设施。殡葬设施包括殡仪馆和殡仪服务中心;安葬设施包括公墓和骨灰存放点。...
1.从属自然的文化表达:风之丘火葬场是祯文彦的代表作品,建成于1997年2月,坐落在日本的中津市,场地位于中津市郊区山国川岸边的一片高地上,基地空旷宁静,有很大的设计空间。建筑分成三大部分,葬礼厅、休息厅和火葬厅,八角形的葬礼厅、三角形的休息厅和正万形的火葬厅,不同的建筑形态决定了光线的进入万式、空间的比例以及材料的选择。...
1.天人合一的文化表达:八宝山革命公墓是我国级别最高的园林式公墓,位于北京石景山东部。同时也是名人公墓的代表墓群,是新中国成豆以后形成的以国家领导人公墓为代表,包括科学、教育、文化各界名人墓以及进步人士和政府官员墓的国家公墓。革命公墓的建设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对称的形式,两侧设骨灰堂,建筑独豆高耸,四周空旷,似与天相近,形成庄严肃穆的祭奠气氛。建筑屋顶采用中国古建歇山屋顶,沿袭了中国古代祠庙坛社、寺观衙署等官家、公众殿堂等都采用歇山屋顶的传统。...
改革开放之后,带动社会各行各业飞快进步发展。设计行业同样变化巨大,然而墓园设计发展相对落后。墓园景观中的西化现象严重,缺少自身的文化属性内涵。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当代墓园为了追求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墓园规划混乱,功能分区不完整,景观绿化随意。墓园景观中缺少个体性、艺术表现和文化准确定位。...
风水,又称“堪舆”,是中国的先民对生存及死后“栖息”环境条件选择的一种方法。这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本文不做深入研究,仅从与本文有关的角度予以探讨。...
有学者从生态学的角度对墓园进行了研究,如:周跃,周鸿在《城市园林公墓中林木的水土保持效益》中提出:城市园林公墓的生态建设是我国生态环境整治的重要环节,其核心是造林绿化和水土保持,研究发现:林木具有缓冲高强度降雨对土壤的滴溅侵蚀和减少有效降雨的能力,使林下土壤溅蚀量减少了约20%,土壤流失量降低了43.2%。...
在学术界,学者们对丧葬文化和死亡文化有了大量的研究,也有许多的著作。其中,以徐吉军、贺云翱的《中国丧葬礼俗》为代表,周苏平的《中国古代丧葬习俗》、常人春的《红白喜事—旧京婚丧礼俗》,从礼俗以及礼俗的历史发展等角度对丧葬文化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万建中的《中国历代葬礼》、陈华文的《丧葬史》、徐吉军的《中国丧葬史》等著作,从丧葬文化的历史角度进行了研究;...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是指,乡(镇)、村集体企业和农村集体事业单位进行非农业建设(除建住宅外),依法取得使用集体所有土地的权利。农村墓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主要区别有:...
依据《物权法》第一百二十五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指,上地承包经营权人依法对其承包经营的耕地、林地、草地等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有权利用该土地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等农业生产的权利。农村墓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要区别有:...
农村墓地使用权作为土地使用权的一种形式,不仅表现为权利人对该权利的享有,更表现为权利人行使权利应有一定的限制。权利的行使,是指权利之主体或有行使权者,就权利之客体,实现其内容的正当行为。权利之行使,应依权利人的自由意思,原则上不受干涉,此即权利行使之自由原则。但对权利行使之绝对原则进行修正,认为权利之行使应有一定之限制,为现代民法之基本原则。鉴于农村墓地使用权具有的无偿性或低偿性、期限不确定性、福利性和保障性等特殊优惠性,国家在墓地使用权上设置了诸多限制,这些限制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由于深受宗教信仰的影响,西方早期的城市公墓基本以教堂为据点,逝者的遗体选择在教堂和教堂附近的区域进行埋葬。因为他们相信,死亡是逝者向上帝朝圣的最后阶段。西方的葬礼一般在教堂举行,对于逝者来说,举行葬礼意味着宣告人的灵魂离开肉体,去天堂与上帝团聚;对于逝者家属来说,参与葬礼意味着送逝者最后一程前往天堂,对他们也是莫大的慰藉。所以,人们相信距离教堂越近,越能受到上帝的洗礼。从这样的观念出发,人们更希望将自己埋葬在离教堂更靠近的位置。从西方早期教堂式公墓可以看到,最靠近教堂的位置埋葬的是贵族、神职人员、作家等上层社会的人,阶级越低越往后,普通的百姓则在外围。此时的墓地与教堂紧密相连,而教堂一般都在城市内部,这也恰恰反映出当时的西方社会对宗教虔诚的崇拜。...
(一)功能局限 受土地资源和市场需求的影响,墓园中的墓位数量常常成为我国墓园在设计时首要考虑的问题,而艺术表达、环境氛围的作用则不被更多地关注。墓地景观往往千篇一律,墓碑横平竖直,生硬呆板缺乏温度。墓园似乎只有存放逝者骨灰的功能,而其它功能则被淡化,从而导致使用频率很低,只有特定的节日才会有人去祭拜,而日常更像是一座寂寥的无人区。墓园的占地面积往往并不小,这样只会造成对城市资源不必要的浪费。经过设计和规划过的墓园,应该是集追思缅怀、宣传教育、休憩休闲的景观综合体,在城市中起到更广泛的功能作用。...
影响城市公共墓园规划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的繁荣会促进城市面貌的发展,城市面貌会影响生活在城市中市民的感受与审美情趣,城市的文化也会引导人们的精神想象。...
基于财产的视域,对墓地民法保护的研究,首先需要明确墓地上的法律关系。墓地所有权人与坟墓所有权人经常一致,为同一法律主体,但墓地和坟墓毕竟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物,其所有权人可以不一致。在墓地所有权人与坟墓所有权人不一致的情况下,逻辑上,坟墓所有权人对墓地应享有墓地使用权,该墓地使用权的性质可以是物权性的,也可是债权性的。在我国内地,土地的所有权或为国家所有或为集体所有。是故,从狭义上说,对于墓地的民法保护系指对于墓地使用权的保护,在广义上,应涵盖墓地及其上的坟墓,可称之为墓葬。鉴于坟墓和墓地两者的密切关系,本文从广义上研究墓地的民法保护。...
在人格的视角下,检视墓地的权利,需探讨三个问题。其一,人格因素在墓地的肇始和发展进程中,有无历史作用,两者是否存在融合度的问题;其二,死者物质性人身遗骸的性质及其归属,涉及死者是否具有权利能力的问题;其三,探析具有人格情感因素的财产在民事客体中的地位及特征,并需论证墓地是否属于具有人格情感因素的财产。...